2024年5月30日,福大社科讲坛“文明互鉴与跨文化形象”学术对话第4期暨太阳成集团tyc7111cc“琴南学术沙龙”第7期顺利举办。活动由学院院长钟晓文教授主持,全院师生50余人参加。
本次活动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周云龙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题为:跨文化形象学的范式与方法。周云龙教授是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教授主要的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海峡人文学刊》编委会主任,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访问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项目多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等。
周云龙教授从学科史梳理入手,指出:跨文化形象学的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民族之间的互相观察,形象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著名学者如路易、基亚、韦勒克、迪塞林克等对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跨文化形象学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周教授特别提到梁启超的《国民十大元气论》以及对“黄祸论”的驳论,开启了关于国民性的大讨论。随后,钱锺书、陈受颐、范存忠、方重等学者对形象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讲座中周云龙教授详细介绍了跨文化形象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即主要关注形象真伪辨析的“经验主义范式”和超越真伪辨析、转向对意识形态分析的“后现代主义范式。”关于“后现代主义范式”,周教授特别提到在国内学界影响重大的两种代表作:萨义德的《东方学》和孟华主编的《比较文学形象学》。
接着,周教授对形象学主要研究范式存在的局限提出创见,对“后殖民”和“后现代”进行反思与批判。周教授引用萨义德、杜赞奇和福柯的观点,反对从“压抑”角度进行形象阐释,正如福柯之问:“为什么我们会说自己受到了压抑?”这一观点在形象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形象学中的“压抑假说”认为,某种本真的民族特性被西方“压抑”或“监禁”了,研究者们的任务是揭示这种被西方形象生产过程中掩盖的民族性。然而,这一过程中的西方权威性不断被陈述者强化,使形象学成为福柯意义上的“自我解释学”。
在探讨跨文化形象学的未来时,周云龙教授指出非语言和无法表征的因素将成为研究的关键方向。这一观点为未来的形象学研究指明了新的路径,强调了超越语言和表征的研究方式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针对性的问答环节使与会师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跨文化形象学的复杂性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与周教授的互动,大家不仅加深了对形象学的认识,也激发了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此次讲座通过对跨文化形象学的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为师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养料,也为未来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何根忠报道)